癌症作為現代社會的頭號健康威脅之一,每年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,對個人、家庭及社會造成深遠影響。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,癌症是台灣第一大死因,占總死亡人數25.8%,代表著每四個人就會有一位罹癌去世。隨著壽命的延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,癌症的發病率持續攀升。然而,科學的進步讓我們看見希望,其中癌症疫苗的發展成為對抗這一沉重疾病的重要武器。
癌症疫苗堪稱醫學界的「聖杯」。早在 1940 年代,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探索如何開發這項技術。一般人對疫苗的認知,大多停留在孩童時期接種的預防針,或新冠肺炎期間接種的疫苗。然而,疫苗的定義並不限於預防疾病,而是能夠刺激免疫系統,讓它學習並對抗特定病原的物質。例如,破傷風和狂犬病疫苗,都可以在暴露於風險後施打,達到治療效果。
在新冠疫情期間,眾人耳熟能詳的莫德納與 BNT(輝瑞/BioNTech),其實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專注於癌症疫苗的研發。疫情發生後,他們將原本研發中的 mRNA 技術應用於新冠疫苗,並因此獲得巨大成功。在這期間,他們也對癌症疫苗進行了小規模二期臨床試驗,在胰臟癌及黑色素癌上的試驗結果令人振奮,部分參與者展現顯著的療效。如果相同原理的治療方式,可以用在其他極具挑戰性的癌症——例如抗藥性強、存活率低的類型——癌症疫苗代表著全新的治療希望。
那麼,他們是如何實現這項突破的呢?首先,科學家假設癌症是因為癌細胞的 DNA 有某些變異,造成生長失控。而這些變異通常因人而異,甚至在每個人身上的每一種癌症中都可能不同。基於這個假設,科學家將病友的癌細胞取出,進行全基因體定序(whole genome sequencing),將細胞核裡的 DNA 逐字抄寫出來,並挑出與該病友的正常細胞不同的地方。
接著,科學家運用 AI 人工智慧,從眾多變異中,挑出在轉譯變成胺基酸後,最容易被免疫系統發現的的變異片段,而這些胺基酸被稱為「新抗原」(neoantigen)。隨後,這些片段的 DNA 序列,會被製作成疫苗,使用像是細胞療法或是 mRNA 疫苗的方法,來訓練病患的免疫系統。簡而言之,就是使用病患自己的癌症細胞的特徵,來訓練病患的免疫系統,讓白血球發現並摧毀身上的癌細胞。
癌症疫苗是多年生物科技研究的結晶。在約 20 年前,人類完成了基因組計劃(Human Genome Project),在多國鉅額的研究下,定序了人類染色體中所包含的六十億對組成的 DNA 序列,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,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,開啟了基因研究的新時代。隨著技術進步,10 年前,全基因體定序的成本降至約 1000 美元(約台幣三萬元),讓醫療人員可以在可負擔的成本內,依照病人自己的基因,進行客製化的治療。近期的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,讓多維度的關聯性,可以快速用電腦算出,進一步提高了基因數據分析的速度與精確度。如今,除了莫德納和 BNT,全球已有超過 70 個團隊投入癌症疫苗的研發,包括台灣的新創公司與學術機構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我們終於可以舉著個人化醫療的旗幟,前往癌症疫苗這個最終目標。
黃金時代的私人醫療服務,也正在為癌症患者提供多樣化的支援。在治療過程中,我們可協助病患取得海內外頂尖醫療機構的第二意見,並由專業的樂活護理專員提供到府醫療服務,整合健康管理,協調看護安排,甚至陪同就診。醫師與護理師的到府服務,不僅能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次數,降低在身體虛弱時暴露於感染風險的可能性,更能讓患者與家屬安心地在家中療養。在遵從主治醫師醫囑的基礎上,仍有許多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,使治療過程更加舒適和有保障。歡迎有需要的癌友或家屬跟黃金時代聯絡。